力乐书屋 - 9787545024944 - azw3 电子书 免费 下载地址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5-13 06:27:58

9787545024944 azw3 电子书 免费 下载地址

9787545024944 azw3格式下载
9787545024944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502490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5-13 06:27:58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9787545024944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9787545024944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9787545024944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 Malinconico 发布时间:2023-11-30 06:59:35

    这本书主要讨论近时期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原因。包含大量数据和史料和文献引用,详细介绍了“过度猎杀说”“环境灾变论”,以及其他如“超级疾病假说”“天外物体撞击地球假说”“食物网崩溃说”等(其实还是环境变化导致),切口小而具体。

    接触到了很多生态学以及古生物学专有名词,非常涨知识。书里面还有大量精美的彩色复原图,喜欢!

  • 作者: 上善若水cc 发布时间:2022-02-19 19:19:13

    2-19

  • 作者: 旷兮其若谷 发布时间:2020-11-15 12:02:38

    从园冶全释过来,结合经典分析空间的部分有启发

  • 作者: 红胡子305050 发布时间:2017-11-28 18:47:06

    实用性书籍,练练防身

  • 作者: 阿杰 发布时间:2024-02-03 20:30:43

    媚兰没了好难过

  • 作者: 神威 发布时间:2017-02-06 09:27:59

    修行7th,靠政治得诺奖,靠诺奖得声名,靠声名吸引一众不读书者来读,一读之下大喜觉得见到了好东西而且是国家不让看的好东西,于是评价水涨船高。实则绝对没那么好,虽然有着口述历史标志性的需花费大多时间以及精心采撷,但是掩盖不了作品自身的平庸与可替代性极强。大部分觉得这书好的读者应该一部分是那种觉得句句写自己身边的国度,以致拔高了深刻程度,剩下的基本上都应该阅读面不广,不知道随意找出一二百质量与此书相若,且都能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效果的书并不困难。我觉得这本书最好的一点也就是如同历史之镜,完美照出中国。对极权时代的痴迷,对新世界的抗拒,道德的缺失,空无与迷茫,舔舐伤口者与试图忘记过去者,都在这里了


深度书评:

  • 《儿童与青少年的认知行为疗法》读后感

    作者:Dick_Zhao 发布时间:2020-03-21 20:41:57

  • 摘抄解释一些掉书袋

    作者:chimney 发布时间:2018-07-29 20:03:49

    1

    据吠陀梵语文献记载中的奇妙计算,估计即使加上众神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所表现出的也不过是语言整体的四分之一。 ——帕斯卡·基尼亚尔《仇恨音乐》

    文中位置:题词。

    帕斯卡·基尼亚尔,法国当代作家,1948年生。目前在国内翻译出版的作品有《游荡的影子》《阿玛利娅别墅》《符腾堡的沙龙》《秘密生活》。《仇恨音乐》一书是对从古至今的音乐在文化和历史事件影响力上的综述,暂没有中译信息。

    2

    所以我们被海军陆战队的远程侦察部队和海军的陆海空特种部队这些其他特殊作战部队蔑称为“干湿活的”(wet works)。这个名字出现于约翰·勒卡雷、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中,从冷战时代起成了暗杀工作的暗语,一直沿用到现在。

    大家要能想起电影《魔女嘉莉》的那张著名海报就好了。捣蛋鬼门往女主人公的头上浇猪血,茜茜·斯派塞克呆若木鸡,可怜兮兮的样子。我们的工作被称为“湿活”也是一个道理,不同在于我们沾满的是人血。

    文中位置:第5页。

    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1931-),英国间谍小说家,作品有《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等。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也是英国小说家,作品有《布赖顿硬糖》《恋情的终结》等。

    《魔女嘉莉》小说版是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这位著名的美国恐怖小说家应该就不用介绍了,其同样被改编为电影的知名作品还有《闪灵》《迷雾》《肖申克的救赎》。电影版是在悬疑片领域与希区柯克齐名的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1976年的经典作品。改编基本是相当成功的。该导演其他经典作品还有《着装杀人》(Dressed to Kill,或译《剃刀边缘》)。

    有张剧照比较接近该著名海报的表述,略高能就不在正文里贴出了。有兴趣的朋友自行点击链接查看: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457142198/

    3

    我们借助战前辅导和脑科学治疗,将自己的感情和道德调整到战时状态。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将任务和自己的道德观念巧妙地分割开了。乔治奥威尔可能称其为“双重思想”,而科技使之成为现实。

    文中位置:第7页。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著名英国小说家和社会评论家。其作品《动物庄园》和《1984》带来的影响力之大无需介绍了,基本是反极权和反乌托邦的必提作品。衍生文化作品也有很多,甚至于前年又一款文字游戏作品名字就叫Orwell,设定就主要来自于《1984》里无处不在的监视。

    “双重思想”也是《1984》里的概念,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人的脑子里同时具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而且两种都接受”。

    一般来说,信念的冲突会导致认知失调,人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会改变自己或态度,使得认知维持在一致、稳定的状态。但是在本书中,科技使得矛盾的观念和稳定的心理共存(至少看起来是这样),是本书的科幻背景设定之一。

    4

    威廉姆斯作为一名特种部队队员,好奇心极强,说话轻率,又太过八卦,与他强壮的体魄很不相称。“查理兹塞隆十五岁的时候,看见过母亲用枪杀死自己的父亲哦,你知不知道?”这家伙会如此调侃地说这种事。

    文中位置:第10页。

    确有此花边新闻,据传是出于自卫开枪。此处引用塑造了人物形象,不过,更重要的作用可能是作为日本人写的背景在美国的小说,提及著名好莱坞女演员有助于“美国背景”的塑造。后面频繁提及的达美乐披萨等也有类似功效。

    5

    在我们飞行点下方的遥远大地、我们即将降落的场所,所有的一切似乎已完全陷入混沌。这既悲惨又似乎有些庆祝的味道。

    和希罗尼穆斯·波希描绘的地狱图景也有欢乐的元素道理是一样的。

    文中位置:第13页。

    希罗尼穆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1450-1516)是中世纪荷兰画家。其代表作品为《人间乐园》,形式为三联画(中间+两翼),从左至右分别描述伊甸园、人间和地狱的场景。

    至于作者说的欢乐图景是否指这幅,并不是很确定。

    人间乐园

    6

    空中运送负责人在飞机里播放起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歌,这是在出击前给我们鼓劲打气。

    文中位置:第14页。

    吉米·亨德里克斯(1942-1970),伟大的电吉他演奏者,一位典型的生命如昙花般的摇滚明星。在这里也是典型美国文化了。

    7

    我忽然想起《2001太空漫游》中的一个镜头。

    那是冷冻睡眠中的宇航员静静地被电脑杀死的场面。

    我也进入鞘中,和其他战友一样,模仿私人。我将双臂叠放于胸前,如法老纳身于棺材之中。从鞘的舱口向上看,是货仓的顶棚和照明。我在棺材里能清晰听见自己的呼吸声。我是死人,从今以后我就是《默示录》里给大地带来混乱和杀戮的死人。

    文中位置:第14页。

    首先谴责一下作者在一页里就飙了三个梗,然后向还没看2001却被剧透了的观众道歉。

    《2001太空漫游》是库布里克1968年的科幻作品,在神坛上的地位牢不可破,其风格使得一部分观众激动万分、另一部分昏昏欲睡,因此长期以来的评论中也都充斥着“这是神作”和“你在装X”的老套争论。这里被提及的情节背景是,几位科学家被派往执行任务,在太空旅途中为了节省消耗,身体冷冻在生命维持装置中,等待到达目的地时被唤醒。和本书中负责将暗杀队员发射到目的地的“侵入鞘”确有相似。

    导演库布里克应该不用介绍了,《发条橙》《全金属外壳》《洛丽塔》《闪灵》《大开眼戒》,总看过或听过几部。

    默示录即启示录。再具体的典故,由于对圣经内容不了解,暂时还不太清楚。

    8

    不存在犹太人大屠杀,人类没有登上月球,猫王还活着。

    这样的一派胡言时而引起激烈的议论,无非成为历史此物从本质意义看并不存在的佐证。“海湾战争不曾发生”,如此语出惊人的好像是后现代派圣人鲍德里亚。

    文中位置:第26页。

    没有“好像”,就是鲍德里亚。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是法国社会学家,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代表作有《消费社会》等。“海湾战争不曾发生”这句话,更多地在于探讨媒介将“真实战争”都变成了“虚拟世界”这一现象。

    10

    在地板下面爬行的过程中,一阵音乐声传来。如果这是不乏夸张妄想的瓦格纳的音乐,定有漫画般的效果叫人忍俊不禁。可惜不是,是贝多芬的《月光》。在这地狱一般的夜晚,月亮也不肯出来,死人的脂肪燃烧将云底染成红色。传来如此美妙的乐曲,不能不说是种讽刺。

    文中位置:第36页。

    瓦格纳(1813-1883)是德国作曲家,作品风格以恢弘壮丽著称,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危险的作战过程中能有这些联想,大约能充分表明主人公是个“文艺青年”吧。

    贝多芬的月光即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通称月光奏鸣曲(Piano Sonata N.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有三个乐章,比较熟知的是第一乐章。有部分朋友对这支曲子的印象可能来自于小学的一篇课文,讲述贝多芬为路遇的贫穷兄妹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不过这篇课文应该只是编出来的。

    11

    目标B今晚到底打不打算来呢?降落前的担心被不幸言中,我脑海中浮现出墨菲定律。

    文中位置:第37页。

    墨菲定律该如何确切解释呢……大概可以理解为“心里的石头总会落地砸到脚”吧。

    由此可窥见作者的掉书袋风格,大概是把个别现象都往上升为一个普遍概念。

    12

    从无家可归的人到企业老板,枪带给合众国市民普遍的自杀机会。海明威、亨特·汤普森、科特·柯本都是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也不怎么需要做准备,从口袋里掏出来就可以一枪毙命。巴德·德怀尔在记者招待会上突然用枪击中自己的脑袋死在众人面前的影像,现在应该还散布于网络的各个角落。

    文中位置:第45页。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作品和本人形象都颇具硬汉风格,从这点来说,最后的举枪自杀是令人意外的选择。

    亨特·斯托克顿·汤普森(Hunter Stockton Thompson,1937-2005),“刚左新闻”(Gonzo Journalism,主观、虚构、侵入式新闻报道写法)的代表。

    Kurt Cobain(1967-1994),Nirvana的主唱,又一位生命如昙花的摇滚歌手。

    巴德·德怀尔,美国政客,被指控贪污后,在直播的记者会上开枪自杀。(在网络上被收录在各种猎奇事件大全中)

    15

    “等待约翰·保罗。嗯,这个有点卡夫卡的味道。”

    威廉姆斯又摇身一变成了文学青年,可惜不伦不类,我向他指出两点:你说的如果是“等待戈多”,那作者不是卡夫卡而是贝克特,这是其一;其二,那个故事里戈多到最后都没有出现,等待的人滔滔不绝地讲有关戈多的事。所以,别老是说些不吉利的。

    “但凡荒唐的都是卡夫卡。”

    威廉姆斯说。

    文中位置:第81页。

    这里提及的两个梗,其实书中主人公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作品风格以荒诞著称。最负盛名的作品是《变形记》:“一天早晨,格里高利从床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其他代表作包括《审判》《城堡》等。《审判》有奥逊·威尔斯在1962年进行的电影版改编。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也有山村浩二在2007年改编为同名动画。由于其名气,提到荒诞就想到卡夫卡也很正常。

    《等待戈多》则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创作的荒诞戏剧,内容是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过程。“戈多”名义为作品中的人物,实际却像一个起作用的物件,行踪不明却至关重要,对其他人物产生影响。这一模式在很多其他作品中都有使用,“戈多”一词本身也成为富有象征性的经典词语。

    小说接下来捷克部分的篇章中,也有多次提到卡夫卡。包括其作品是用德语而非捷克语,其家人死于犹太人大屠杀等。之后引用和讨论卡夫卡的地方就不一一列举了。

    16

    “语言形成人类的现实——爱斯基摩人用二十种名词形容雪,是你讲的那个意思吗?”

    “萨丕尔-沃夫假说,很怀念呢。不过,我说的和它不是一回事。”

    文中位置:第85页。

    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其经典论据包括,爱斯基摩人语言里描绘雪的词很多,他们因此也能精准区分不同状态、形状的雪。当然这一论据更多是误传,假说本身也遭遇了很多批判,更多人只承认其弱假说,即语言会影响到思维,而非决定。“语言影响思维”的理论还是颇有影响力的,例如科幻片《降临》中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也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具体的避免剧透就不说明了,看过的朋友可自行体会)。

    18

    “卡夫卡也许是这样想的: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使用的语言是借来的连续音乐。好比在‘城堡’周围游走的测绘师。”

    “这不正好证明了语言不决定思维吗?纳博科夫页没有用母语创作《洛丽塔》。”

    文中位置:第97页。

    纳博科夫后期未用母语创作,和人生经历有比较大的联系。

    他是家世显赫的俄国人,其父亲位高权重,但也因此,十月革命后家人便处处避险,1919年流亡德国,再未回到过俄国,1940年又举家移民美国。后来在康奈尔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和欧洲小说。在移民美国前夕,他才开始尝试用英语写作,却很快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英语长篇作品包括《塞巴斯蒂安骑士的真实生活》《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

    19

    “他也喜欢读书吗?”

    “是的,他喜欢巴拉德。你听说过《太阳帝国》吗……不过那是上个世纪的电影了。”

    “那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吧?我喜欢老电影。”

    “原作是巴拉德写的。小说比电影更冷酷,世纪末的幻想式笔触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文中位置:100页。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是与威廉·保罗斯、菲利普·迪克齐名的新浪潮科幻小说家。他1930年出生于上海,珍珠港事变后被日军羁押在龙华集中营,一九四六年和父母返回英国。50年代起开始撰写科幻小说,《太阳帝国》则是在1984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在早年二战时期的经历。书名的含义,可以认为同时指涉了日本和英国。1987年斯皮尔伯格拍了同名电影。他另一部风格迥异而也被影视改编化的作品是《撞车》(Crash),由大卫·柯南伯格在1996年拍成电影(一般译为《欲望号街车》)。

    20

    卢修斯真的只是这个酒吧的老板那么简单吗?我直截了当地把心里的疑问说了出来。

    卢修斯笑道。

    “埃里克·霍弗是码头工人。你喜欢的弗兰茨·卡夫卡是个小公务员。有句话说得好,职业不分贵贱,同时,思考不分职业。”

    文中位置:第130页。

    埃里克·霍弗(1902-1983),因长期坚持在码头从事搬运工作,有“码头工人哲学家”之称的神奇人士。著有《狂热分子》等。

    21

    不知谁说过,耳朵无眼睑。闭上双眼,书上的故事就会离我们而去。但是,对于别人用声音讲出来的故事,却不能如遮蔽双目那样将它拒之门外。

    露西娅的故事通过声音讲述出来的时候,第一次贯穿了我的全身。

    声音给故事增添的颜色。

    那是忏悔。如同马克·罗斯科的抽象画,那是用风干的血迹般黯淡的褐色填涂的,浓重的忏悔。

    文中位置:第135页。

    《耳朵没有眼睑》,瑞士作家莫妮卡·施维特2008年的作品,有中译本。鉴于该作品和本书是同一年的,不确定这句话有没有更老的典故。

    马克·罗斯科(1903-1970),美国抽象派画家,独特的色域绘画风格,擅长用色彩的形式传达出人的情绪。下图是他的作品《白色中心》。

    这段表述倒是很合适。可以想象出由暗褐色块组成的一幅画,以及它所传达的痛苦情绪。

    白色中心

    22

    有人说,上帝死了。这个时候罪恶成了人类的东西。

    文中位置:第136页。

    我说过很多话,大家只记得一句上帝死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44-1900)

    (上面这句话是临时编的土味段子)

    23

    “人类的基本样态,并不是地狱模式。不,还不仅是人类,生物的复杂性,就在于必然会采取利他行为。”

    文中位置:第148页。

    当把生物放在群体而非个体的层面考量,利己、利他的概念相应而生。

    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利他现象,对此科学家提出了大量假说,试图去完备地解释它们,包括亲缘选择理论(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从而带来进化优势,有基因基础)、互惠假说(通过合作而双方都得到收益的利他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促成利他行为的后天习得等。

    在我的理解中,这些相关理论都基于“趋利避害”的公理前提;在个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中,利益之间产生了冲突,冲突通过另一些方式互相妥协趋于平缓,这过程中才形成各种群体规律。很多有自己世界观构建的科幻小说,也就是自己搭建了这样一套规律。这些规律的抽象和难以捉摸性决定了它们不仅是科学话题,很多时候是社会学、哲学或信仰话题,常被拿来讨论。

    24

    “这些黑奴的下一代在皮钦语的母语环境下长大成人,与同样以皮钦语为母语的孩子们接触的时候,他们的语言里出现了更加生活活泼、更接近自然语言的语法,这是呆板生硬的皮钦语所不具备的。孩子们发明了他们父辈没有使用过的语法。 …… …… 那不外乎是因为,大脑内部本来就拥有组合现有要素并生成语句的机能。”

    文中位置:第160-161页。

    这里的观点,应该很接近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他认为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Device, LAD),存在着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更具体的则有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等。

    这种观点是本书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否为现实的理论基础则另待考证。乔姆斯基的观点在后来遭受了很多的挑战和质疑,现在更多的研究也在构建新的语言习得理论。

    25

    “一个演员和另一个演员共演一个影片,那个演员又与别的演员演另一部影片——这样连续下去,古今东西的几乎所有演员中间只要经过三个人就可以和凯文·贝肯联系起来。”

    文中位置:第163页。

    这里所描述的是凯文贝肯游戏。凯文·贝肯是好莱坞知名演员。在1993年,几个在校大学生发明了一款有关他的游戏,规则很简单,输入任何一位演艺界的明星,用不超过6部电影就可以与凯文·贝肯搭上关系。体验了一个在线版本:

    http://oracleofbacon.org/

    (背后的实现可能是imdb库+广度优先搜索),示例结果如下:

    它的扩展是大家熟知的六度空间理论,即两个互不认识的人之间只需要不超过六个人就可以连接起来。

    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个自创的理论,社会网矢量图表解析(Social Network Directed Graph Analysis),其原理似乎也是在此理论基础上的进阶,在社会网络中给每个节点(人)加上权重,给每个边(关系)加上方向和其他一些附加信息,从而计算出某个目标下发挥最关键作用的人物是谁。

    26

    “人类的行动、思维,是由大脑内庞大的模块联合生成的。…… …… 良心在人类大脑中作为实体存在有它自己的位置。它分散于眼窝前头皮质、上侧头沟和扁桃体的特定坐标中。”

    文中位置:第190页。

    大脑模块化(modularity)是认知科学里的重要观点,认为大脑的不同认知功能是模块化的,不同的脑部位负责不同的功能。这一理论早起源于1866年布罗卡区(Broca's area)的发现,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对一个失语症病人尸体进行解剖,发现其30年的失语源自于左额叶下部受损,这部分后来证明是运动语言中枢。目前模块化领域的研究难题在于揭示功能和部位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其他更为复杂的联系。常用的研究方法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让被试完成设计好的特定任务的同时记录他们大脑皮层的活动情况,再分析成像数据。

    27

    “什么杀人笑话?”

    “二次大战时一种英军的语言武器,让德军陷入从未有过的恐慌。据说那个笑话翻译成德语以后,但凡听到的人必定笑到死。”

    我叹了口气。无论谈多严肃的话题都能满不在乎地说笑,这是威廉姆斯的本事。

    “派森的喜剧短片?合你胃口!”

    文中位置:第206页。

    派森指的是英国喜剧团体Monty Python,在喜剧界的地位相当于Beatles,影响颇广,例如python编程语言的名字就是源于其创始人Guido van Rossum对该团体的喜爱。

    “致命笑话”的梗,来源于他们1969年10月在BBC播出的作品《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Monty Python and the Flying Circus)第一季第一集20:14-29:57的段落,讲的是一个人写出了某个笑话,写完后便狂笑而死,之后读过的每个人无一幸免,于是引起了军方的注意,冒着生命代价将其翻译成德语后投入了战争……(笑话德语原文是 Wenn ist das Nunstuck git und Slotermeyer? Ja!… Beiherhund das Oder die Flipperwaldt gersput! 似乎并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后面也提到了该团体其他的电影作品,可能指的是《巨蟒与圣杯》,具体的就先不查证了。

    28

    “未开化种族的人们和我们差不多,有时甚至比我们更具杀虐性。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会嫉妒、争夺、犯罪、杀人。玛格丽特·米德写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在周密的追踪调查之后被证明是毫无道理的谎言。那项调查中有写在萨摩亚发生的各种杀人和强奸事件。”

    文中位置:第273页。

    这是人类学的著名公案了。

    1928年,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想要了解在美国及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青春期躁动、困惑和反抗等现象是否人类所共有,便前往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进行田野调查,写成《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结论是:萨摩亚的青少年中不存在心理危机或压抑;生活中少有沖突、少有竞争,父母对孩子也少有强制性管教,不存在精神病。然而,德里克·弗里曼发表了《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反驳了前者。他长期深入萨摩亚地区,到了熟练使用当地方言、得以参加酋长会议的程度,发现该地区同样存在着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心机危机、青少年犯罪、等级制度和竞争冲突,和文明社会别无二致。(两本书都有中译本,有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29

    世界应该会越变越好吧?尽管偶尔会陷入混乱,稍有倒退。但长期来看,如相对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人类文明受其每时每刻独立的价值观左右,各个时代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不好。

    文中位置:第288页。

    相对主义(relativism)是一种哲学观点,和绝对主义相反,认为不存在绝对真理,价值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最早可能源于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30

    …… ……,我忍痛选择了把同胞推入霍布斯式的混乱。

    文中位置:第296页(最后一页)。结局很精彩,避免剧透略去了前文。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任务,著有《利维坦》等。他认为在没有社会框架约束的“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是“贫穷、孤独、肮脏、残忍和短命的”,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权力的产生。这里的“霍布斯式混乱”,指的就是原始、野蛮、残忍的状态。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下载快(562+)
  • 服务好(515+)
  • 目录完整(601+)
  • 一星好评(468+)
  • 无广告(66+)
  • 推荐购买(101+)
  • 好评多(279+)
  • pdf(156+)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夏: ( 2024-10-27 11:04:18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堵***洁: ( 2024-11-07 14:58:38 )

    好用,支持

  • 网友 宫***玉: ( 2024-11-05 05:37:14 )

    我说完了。

  • 网友 菱***兰: ( 2024-10-28 18:07:23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居***南: ( 2024-10-29 23:17:26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益***琴: ( 2024-10-30 03:50:16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利***巧: ( 2024-11-11 11:53:23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潘***丽: ( 2024-10-27 00:47:5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田***珊: ( 2024-10-24 00:07:25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融***华: ( 2024-11-09 19:41:5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最新书籍
随机推荐